莫運波在直播間對市民提出的問題解惑。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發熱該怎么處理?哪些情況需到醫院就醫?媽媽感染新冠后能不能母乳喂養?12月30日下午4點,在萬州區健康公益線上科普互動直播講座中,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江南院區院長莫運波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講解。記者對直播過程中市民關注度較高的問題,進行了整理,錯過直播的你,快來一起看看吧。
問: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發熱該怎么處理,有哪些注意事項?
莫運波:發熱通常分為四類,輕度發熱一般體溫為37.3℃—38℃,中度發熱一般體溫為38℃—39℃,39℃—41℃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
如果體溫低于38.5℃,可以通過適當多飲水、用溫水毛巾搽拭身體等物理降溫方法緩解,但不建議通過酒精搽拭來退熱,因為酒精經過皮膚吸收后,容易導致酒精中毒。當體溫高于38.5℃時,或體溫未升至38.5℃,但有明顯不適、影響休息時,可使用退熱藥。如果小孩有熱性驚厥的病史體溫在38℃以上,可以使用退熱藥。經過藥物治療后體溫仍持續高于38.5℃,超過3天的就需要及時就醫了。
不同的年齡階段使用的退熱藥物不一樣,原則上年齡低于2個月的小孩禁止使用退燒藥,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這個時候需要少穿少蓋,以免出現“捂熱綜合征”,同時可以適當增加母乳次數,保障孩子水分充足;2-6個月的孩子推薦使用對乙酰氨基酚,6個月以上的孩子可以選擇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二者任選其一。不建議兩種退熱藥交替使用,容易加重退熱藥物不良反應,更不建議同時服用兩種退熱藥,可能增加孩子肝腎負擔,造成不良反應。另外,使用退熱藥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的適用年齡、劑量、時間間隔等規范服用,不能僅憑經驗或“兒童酌減”。
問: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后一直咳嗽正常嗎?
莫運波:這個癥狀一般在孩子退熱后明顯,同時伴有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大部分小孩屬于恢復期的表現,這主要是病毒損傷了氣道黏膜,黏膜下神經暴露,導致平滑肌反應性增強,容易出現氣道收縮,導致咳嗽。早期可能是干咳,后期可能帶痰,末梢神經損傷后,很大部分小孩還可能出現味覺的減退,吃東西是苦的,出現厭食、食欲不振等,這都是正常表現,大家不用過于緊張,進行對癥治療就可以。針對咳嗽如果沒有喉梗阻,可以選擇止咳祛痰的藥,如果癥狀加重可以進行霧化吸入;如果咳膿痰,這種情況往往是合并了細菌感染,要根據小孩的具體情況添加抗菌藥物;如果持續劇烈咳嗽超過2周以上沒有緩解,建議到醫院就醫。
問:哪些情況需及時到醫院就醫?
莫運波:第一種是年齡小于3個月的小嬰兒,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因為這部分小孩免疫功能弱,臨床表現不典型,病情發展變化很快。
第二種經過藥物治療后仍反復發熱超過38.5℃,超過3天(72小時)的要及時就醫。
第三種是小孩有呼吸頻率的改變,0-2個月呼吸頻次每分鐘超過60次,2個月-1歲呼吸頻次每分鐘超過50次,1-5歲每分鐘呼吸頻次超過40次,5歲以上每分鐘呼吸頻次超過30次的孩子要盡快就醫。
第四種是小孩出現面色蒼白,肢端發涼,甚至發紫,有循環障礙的表現,這部分孩子需要及時到醫院就醫。
第五種是孩子出現嗜睡、持續拒食、喂養困難、持續腹瀉或嘔吐等癥狀,以及原有基礎疾病加重應及時就醫。
問:媽媽感染新冠后還能母乳喂養嗎?
莫運波:可以母乳喂養,但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最好帶上N95口罩。
問:孩子感染新冠后腹瀉該怎么辦?
莫運波:很多小孩特別是2歲以下的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后,往往出現消化道癥狀,表現為腹瀉、腹脹、腹痛等,這與病毒感染引起腸道乳糖酶活性下降有關。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是年齡超過1歲以上的盡量少吃含糖食物,包括奶粉,因為奶粉中含有乳糖,本身腸道乳糖酶不夠,就很容易出現腹瀉、腹痛;如果1歲以下,一般情況非常好,大便次數3-5次,奶量也可以,建議先觀察,可以繼續配方奶或母乳喂養,但如果孩子精神不好,甚至有脫水的表現,就需要到醫院就醫了;如果精神狀態良好,就是大便次數較多,或者吃一次拉一次大便,要注意是否是病毒感染后引起乳糖耐受不良,可以停母乳或配方奶3天,吃去乳糖的奶粉觀察一下大便性狀和次數,如果明顯好轉,就表明與乳糖酶缺乏有關系。
問:感染新冠后食欲下降怎么辦?
莫運波:這種情況與腸道水腫和腸道活性、菌群改變有關,可以適當吃一點雙歧桿菌,建議還要少吃多餐,減輕腸道負擔。一般來說,一周后飲食方面會逐漸好轉。
問:孩子退熱后出現了體溫偏低需要到醫院就診嗎?
莫運波:這是由于在這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或使用退熱藥的過程中水份大量丟失,出現體溫偏低,原則上體溫在35.5℃以上是比較安全的,但是要盡量保持在36℃以上。出現體溫偏低的情況后,第一要禁止使用退燒藥物;第二凡是使用含有退熱成分的復合性藥物也要停掉;第三要補充水分,盡量吃含鹽的食物。如果體溫在35.5℃—36℃,但小孩的一般情況比較好,經過以上處理后基本都能恢復正常體溫,如果體溫在35.5℃以下,精神也比較差,建議盡快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
記者 辛晨 文/圖